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发展实体经济必须要牢牢抓住企业这个“牛鼻子”,坚持四轮驱动开展质量提升,推动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质量第一,强化政府推动。质量兴,则事业兴,质量强,则城市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部门特别是质量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等活动,引导实体经济企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坚持党委抓质量,编制质量发展纲要,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政府质量考核。强化宣传引导,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
坚持标准引领,推进提档升级。标准决定质量,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5万多项,企业标准上百万项,基本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主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的标准与国际、国外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已达到80%。但是,标准缺失、标准滞后的问题突出,如,去年国家把过去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为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完成了对1.32万多项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政府部门要引导实体经济聚力质量提升,加快高标准对接,开展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比对提升工程,大力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差距,让国人海外疯抢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等“海淘”现象不再重演或尽量少出现。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近年来,我国科技突飞猛进,量子卫星遨游太空,首艘国产航母下水,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这些代表着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背后的支撑是一张张核心技术的王牌。要结合国家“质量提升行动年”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努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行精益制造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育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企业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带动,促进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引导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夯实质量根基。人是生产力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谈起20年前他在欧洲一家企业参观的经历:一位技术工人浇筑的镁条粗细均匀,一丝缝隙都没有。“机器都没他做得好!”总理连连感叹,“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告诉我,这位工人的收入和他本人的收入一样多。这就是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当前,一些企业经常抱怨招工难、优秀人才扎根难。一方面是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高职、技工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获得感、荣誉感不强;另一方面,一线职工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有些企业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做不好、工资都发不出,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发挥不出来。政府要引导广大企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关心爱护一线职工,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