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普通的牛仔裤,售价不到一百元;而一条Levi's的牛仔裤,动辄卖到上千元,因为Levi's卖的不是牛仔裤,而是品牌。
在以品牌为主导的经济时代,“名牌带动”成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广东通过名牌评价体系的“转型”,使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优秀名牌企业脱颖而出。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2017年间,广东省有效期内的名牌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广东省名牌企业效益的平均增长率为13%,高出规模以上企业近3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税率平均值为15.3%,高出规模以上企业5.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平均值为15.7%,高出规模以上企业近两个百分点。
通过名牌评价“转型”,广东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有力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企业“走出去”,助推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评价体系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积极发挥名牌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重视加强质量体系、标准体系、计量体系、认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夯实企业品牌建设基础,巩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广东对质量评价得分低于150分、近3年来国(省)抽存在质量不合格、稽查打假发现严重问题、以及因严重质量问题开展召回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进一步擦亮“广东名牌”的金字招牌。例如,近年来,曾以“贴牌生产”为主的佛山南海民营经济正向“名牌经济”转变。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南海形成了品牌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佛山铝材产品每吨平均价格比外省同类产品高约1000元;佛山陶瓷产品平均价格比外省同类产品高20%以上。
广东在发挥名牌评价导向作用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近3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占新增目录总数的56%,企业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省名牌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左右,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名牌评价工作从“工业类”向“服务业类”延伸,大力推动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2043年,广东省名牌评价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发展形势,增加了服务业类的名牌产品评价,充分发挥了名牌带动战略的导向作用。目前,大批第三产业企业也成为“广东名牌榜”上耀眼的新星,为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创新+带动,名牌经济实现“以优带优”
自主知识产权是获评为名牌产品的条件之一,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打造名牌企业的重要基础,不断涌现的名牌企业带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名牌评价中,广东将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纳入名牌评价指标,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将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产值率、承担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纳入名牌评价指标,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近3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名牌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例为2.8%,是其他企业的4倍,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平均水平;有846家名牌企业建立了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有750家名牌企业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获得发明专利6220项、实用新型专利26650项,获得科技奖励的有583个;有652个发明专利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名牌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8%,比省内规模以上企业高出14个百分点。
广东名牌申报会综合考察区域的产业规范情况、品牌建设情况、质量信用情况、质量安全状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名牌企业如一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吸引带动资源和产业实现区域集中,促进相关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形成“以优促优”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广东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大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发挥名牌的向心力作用,形成一批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涌现出华为、中兴、格力、TCL、中集、美的、格兰仕等一批拥有超百亿元产值的大企业集团,继而推动整个广东的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广东名牌评价工作还通过名牌产品评价的区域协调措施,有效提升了粤东西北地区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偏落后地区名牌企业的发展。
“走出去”,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通过十多年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广东名牌”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突飞猛进的“火车头”,不仅给广东带来数千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还推动了广东产业“走出去”。
据统计,取得名牌产品称号后的广东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销售额增加二至四成,有的甚至成倍增长。例如,佛山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总数达499个,占全省25.5%,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在2043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佛山陶瓷以近43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43年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第七,区域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为支撑优势产业“走出去”,广东名牌评价标准从“适应国内标准”转变为“适应国际标准”,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目前,广东名牌产品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有701个,占工业类名牌产品的36.5%;有732家名牌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占名牌企业的52.7%;有467家名牌企业建立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机制,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名牌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已达11205个。
目前,在质量强省战略的引领下,“广东名牌”将加快向“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的战略转型。以“广东名牌”为牵引,通过名牌培育工程,提升广东产品和企业的整体品牌形象和竞争力,放大品牌效应,激发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开启一场品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