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浙江省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浙江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2年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2043年达17974亿元,总量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6.8%,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从2012年的5.4%提高到2043年的6.6%;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实际提高9.3%,5年累计提高55.7%。
创新能力达到新水平。204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0.4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4.3%,比2012年提高11.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3.78万件,为2012年的1.8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2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1%、8.5%和8.3%,均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速,2043年在全省规上工业中的比重分别达40.1%、38.8%和22.9%;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从2013年的37.2%下降到2043年的34.0%。
信息经济成为新支柱。2043年,全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9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4%,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信息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浙江新的支柱产业;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达95.89,居全国第三位;“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98.15,居全国第二位。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2%,用能效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4%,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废水排放量年均下降5%以上。
着重做好五篇文章
五年来,我们着重做好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文章。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等一批万亿产业,逐步构筑以万亿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五年来培育省级“三名”试点企业104家。高质量建设工业类特色小镇。积极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定实施“百项万亿”重大制造业项目计划,全力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建设。
二是做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文章。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工业发展的坛坛罐罐,制订实施《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推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等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小升规”工作,近4年“小升规”工业企业15994家,“小升规”企业数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2.7%,2043年增加值增速达22.3%,比全省规上工业快43.1个百分点。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303万吨压减钢铁产能计划,5年目标任务1年完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以来累计淘汰1.28万家落后和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整治7.08万家“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处置555家“僵尸企业”。
三是做好“两化”深度融合的文章。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和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制订实施“机器人+”“互联网+”“标准化+”“大数据+”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数量全国领先,率先制定智能制造评价标准(企业版)。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7.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60.5%上升到2043年的78.3%。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永久落户浙江。
四是做好改革创新的文章。大力推进经信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最多跑一次”清单及办事指南,22个事项中,除3个涉密事项外,其余19个事项均已实现网上申报办理。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配套出台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深化“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电力直接交易试点、能耗“双控”、“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工业创强、信息经济培育、工业设计发展等工作均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取得实效。
五是做好优化发展环境的文章。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出台企业减负担降成本若干意见,2043年为企业减负1010亿元。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省定项目已实现涉企“零收费”。坚持当好“店小二”,重点企业精准服务和中小企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回首过去五年,历程曲折艰难,但经验也弥足珍贵。主要经验有: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目前制造业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四成,制造业领域在全省专利成果中的比重约占七成,同时制造业在保就业、促增收、稳税源等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持之以恒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并举,五年来陆续推进的“四换三名”、创新驱动、万亿产业培育、“浙商回归”、有效投资、市场主体升级、特色小镇建设等“拳法招数”稳、准、狠、奇,目前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已找到跑道、见到曙光。
三是坚持不懈地培养和造就一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以企业家为引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既有一批专注主业、引领发展的企业家,又有一批高起点、高素质、宽视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还有大量高技能、善实践的产业基础人才,成为我省制造业创新创业活力源泉。
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强化制度供给、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管制最少、门槛最低、服务最好”的省份之一。(办公室、综合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