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日前见到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张奋飞时,他正蹲在车间里,手里拿着新研发的农机图纸,和同事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商讨着。眼神笃定、衣着朴实,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有着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农机专家。
“这台棉花收割机刚拿到推广许可证,准备投向新疆市场,应该可以解放当地棉花种植户的劳作双手。”谈到新研发的农机,原先还有些疲惫的张奋飞立即容光焕发。
张奋飞已年近花甲,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谈起农机技术时,眉宇间闪烁着智慧。
1974年,19岁的张奋飞作为知青,下乡至吴兴区杨家埠镇赵弯村。“那个年代,农民用牛来耕田,每年种植双季水稻,全靠劳力,生产条件与现如今先进的科技和农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张奋飞笑着说,也许是因为4年的下乡生活让自己看见了农活的艰辛,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头脑,研究制造出适合当地劳作习惯的农业机械服务于广大的农民朋友,让劳动变得高效而轻松。
1978年,张奋飞进入湖州联合收割机厂,1982年电大毕业后留厂从事农机研发工作。在生产一线,他如鱼得水,每当遇到技术上棘手的问题,总是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再加上爱钻研的个性,很快便成了业务上的“一把好手”。
2000年,45岁的张奋飞加入星光农机(原名湖州中收星光联合收割机制造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那个时候,‘星光’由配套转入投产整机,整个团队只有30多人。”张奋飞告诉记者,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团队已聚集销售、采购、制造等一条龙人才。而作为团队中唯一的研发设计人员,张奋飞不是窝在办公室里搞科研,就是深入田间地头与用户交流农机使用技术。
“头几年,每到收获季节,几乎2/3的时间都蹲在浙江、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农村农田里,观察并倾听农机的使用情况及用户的改进建议,每次一蹲,就是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张奋飞说。
团队的齐心协力,换来了销量的年年上涨。农机销售也从最开始的百来台,増至每年上千台。“销量虽然上涨,但在1000台时,却连续3年止步不前,不能再突破,‘星光’迎来了销量的第一个瓶颈期。”张奋飞说。只有创新产品,才能突破瓶颈,为企业带来利润。于是,他决定卧薪尝胆,首次提出将半喂入收割机的先进技术引入至全喂入机型。
带着张奋飞的创新理念,董事长章沈强前往泰国考察调研。调研的正面结果更是坚定了张奋飞要做多功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信念。
再一次投入研发的张奋飞,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分白天黑夜地一次次试验。每一个部件,每一次安装,都到现场监督查验,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为使产品达到设计要求,有时需反复数百次。有时苦思冥想不得要领,半夜醒来忽得灵感,更是一直琢磨到天明……
一次次的磨合,一次次的装卸,无数次的试验……最终,“星光”试制成功了国内首台采用双横轴流脱粒、液压无级变速行走的多功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2008年,张奋飞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新一代产品一举成为行业销量最大的爆点。“这一年,我们的销量达到了2700台,第二年就突破6000台,2012年更是达到了1.2万台。”说起销量的猛增,张奋飞至今露出喜悦的表情。
除了广泛学习、潜心研发,张奋飞还注重机器使用的回访工作。每次有新产品投入使用,他都会深入田间地头观看机器作业,并与广大用户唠嗑,总结他们的意见和改进要求,从中了解机械的不足并确定研发方向,以便为广大农民和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
随着秸秆禁烧的提出,农民不能再焚烧秸秆。2015年,张奋飞再次投入到南方水田秸秆综合利用的适用农机研发中去,并大胆地提出了将牵引式打捆机技术与联合收割机底盘技术结合而成为适合南方水田作业的履带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的全新产品方案。“起初捡拾部分不成功,我们就一次次将机器拉到周边省市的农田试验,邀请农户和操作工人一起参与讨论。”张奋飞告诉记者,经过反复改良,通过降低机器高度、放大轴距等,终于在下半年试验成功,并受到农户的欢迎。
伴随一路辛勤汗水的是丰硕的收获。2000年,张奋飞研发的湖州—430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继而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4年,张奋飞研发的4LL —1.8(星光—2003)型履带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继而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每一项发明,都饱含张奋飞对农机行业的热爱与执着。
“星光研发生产的农机具远销全国各地,农民朋友真正得到实惠,就是我从事农机研发36年的意义所在。”张奋飞表示。
(新闻来源:南浔时报)